享界S9售50萬打BBA?華為給的底氣夠嗎
繼問界、智界后,華為智選車模式的第三個結(jié)晶——“享界”來了。
在工信部公示的第381批新車申報目錄中,華為和北汽合作的“華彰”品牌旗下首款車型享界S9的申報圖曝光。
享界S9定位于豪華旗艦轎車,長寬高為5160mm/1987mm/1486mm,軸距達(dá)到了3050mm,售價有望面向40萬元甚至50萬元以上的行政級豪華車市場。
這個售價直沖BBA利潤最豐厚的腹地。
在相當(dāng)一段長的時間內(nèi),國內(nèi)40萬元-50萬元的汽車市場基本被BBA壟斷,蔚來的出現(xiàn)分走了一小部分份額,但被分走的這部分銷量只是鳳毛麟角,無法撼動BBA的市場地位。
而在50萬元以上的汽車市場中,更是看不見自主品牌的影子。根據(jù)2023年中國市場成交價5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統(tǒng)計表,前十名分別被BBA、保時捷、路虎和埃爾法包攬。
過去三年,國內(nèi)50萬元以上的汽車市場高度穩(wěn)定,月銷量維持在5萬-6萬輛之間,市場份額在3%出頭,銷量排行前十名的車型變動幅度也不大。
燃油車時代,自主品牌幾乎沒有進(jìn)入50萬元以上的汽車市場的可能性,直到新能源汽車的爆發(fā)才給了自主品牌重建市場格局的機(jī)會。目前,無論是10萬級市場,還是20-30萬級的市場,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都在急劇上升,但40萬元以上的汽車市場仍舊被傳統(tǒng)豪華品牌牢牢把控著。
當(dāng)然,不是沒有新能源品牌試圖進(jìn)入這個市場,只是它們的結(jié)局往往不盡如人意,最近停工停產(chǎn)的高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
高合成立之初主攻60萬至80萬的高端豪華市場,但首款車型高合HiPhi X開局不利,無法支撐企業(yè)運轉(zhuǎn)。隨后,高合又推出了售價更低的HiPhi Y和HiPhi Z,盡管前者的起售價已經(jīng)降至30萬+,依舊沒能換來充足的銷量。
高合的前車之鑒并不能阻擋其他新能源車企向40萬元乃至50萬元以上的市場進(jìn)軍的決心,仍有很多人對這個未曾涉足過的市場趨之若鶩。
這與該市場的特性有關(guān),盡管市場份額只占3%,但基于中國市場龐大的基數(shù),50萬元以上汽車市場的年銷量也能達(dá)到60萬輛以上。再考慮到高昂的單車平均售價和潛在的可觀利潤,每一個可能涉足這個市場的品牌,大概率都會將其作為戰(zhàn)略市場來對待。
近期上市的理想MEGA也是其中的一員,該車只有一個版本的車型,售價為55.98萬元。盡管是一輛MPV,理想?yún)s為MEGA立下了“不分能源形式、不分車身形式,50萬元以上所有乘用車銷量第一”的目標(biāo)。
只不過,根據(jù)最新的訂單量和退訂量數(shù)據(jù),理想MEGA的愿望顯然落空了。
同理,享界S9作為“華彰”旗下的第一款車,高昂的售價可能會擊退一部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。40萬元以上的豪華市場本就不屬于主流消費客群,比起性價比、新科技等詞匯,這個階級的消費者更在乎的是汽車品牌帶來的附加屬性,比如身份象征、社交屬性、品牌基因等。
而這正是自主品牌欠缺的。寶馬、奔馳、奧迪以及保時捷等品牌之所以能成為公認(rèn)的豪華品牌,與它們悠久的造車歷史和堅實的工藝技術(shù)脫不開關(guān)系。在一輪輪時間的洗禮中,豪華品牌經(jīng)受住了一次次考驗,才能在市場中始終保持在頭部陣營。
但自主品牌并沒有這樣的歷史積淀,尤其是近些年出現(xiàn)的新造車企業(yè),他們對豪華的定位大多數(shù)只是單純的在產(chǎn)品上堆砌豪華配置,在售價上與傳統(tǒng)燃油豪華車比肩,卻沒有打造出支撐豪華夢的體系。
同屬華為鴻蒙智行旗下的問界M9售價也在40萬元以上,但截至目前,最高月銷量約為2000輛,與傳統(tǒng)豪華車仍有較大的差距。
歸根結(jié)底,無論高合、理想還是問界,都處于品牌力欠缺、不能給目標(biāo)客戶群體提供足夠的附加價值的階段,因此他們短期內(nèi)的銷量無法超越傳統(tǒng)燃油車。
待享界S9上市后,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,雖說它有華為的品牌力加持,但根據(jù)問界M9的先例,說明華為對豪華汽車市場的影響力有限,很難達(dá)到像問界新M7上市時一樣的熱銷效果。
而作為享界S9的另一位“家長”,北汽集團(tuán)能提供給新品牌“華彰”影響力方面的助力也不多。且高合、前途包括大眾輝騰的例子已經(jīng)告訴我們,想要成就一個豪華品牌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資本和精力。這樣看來,享界S9短時間內(nèi)想要成為一款走量的豪華車并不是一件易事。